美国须为无理莽撞之举担责
發佈時間:2025-08-03 16:27:0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複雜,影響深遠,不僅可能引發職業倦怠,甚至影響教學品質和學生心理健康。可見,教師心理健康不僅關乎個體福祉,而且與教育品質和社會未來緊密相連。本報專訪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剖析當前教師心理困境的深層原因,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彭凱平教授基於對全國300多所學校、40余萬師生的追蹤研究,揭示教師心理健康的四大挑戰,呼籲構建“積極心理”文化生態體系。
01挑戰:多重壓力下的困境
中國教師報:近年來,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您認為當前教師面臨哪些獨特的心理挑戰?
彭凱平:我們團隊在追蹤300多所學校學生的心理狀況時,順便也調查了教師的情況。我覺得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身心疲憊。教師工作事務繁雜,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睡不好覺,甚至休息的時候還想著工作和學生。更重要的是,在事務性工作之外教師還承擔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情感責任,這種“假性休息”和“情感勞動”導致教師常常感到身心疲憊。這不僅有身體的原因,還有心理的原因。
二是關係困境。這裡的關係主要包括與家長、領導、學生以及親人的關係。教師不僅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生身上,還要執行各級領導的行政指令,這使得大多只擅長讀書、教書的教師無法應付。更有甚者,教師還常常因為工作而冷落了家人,尤其忽視了自己的孩子,導致家庭關係問題突出。
三是責任過載。與傳統社會中師道尊嚴所形成的普遍價值共識有所不同,在現代社會語境下教師職業呈現出顯著的工具化特徵。作為基礎民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承載著遠超其本身的社會壓力,也是社會負面情緒的集中釋放點。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不僅需要直面家長的質疑、學生的對抗、社會輿論的審視,還需應對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並過度承擔社會責任與公眾期待。
四是未來焦慮。職稱晉陞通道狹窄致使教師在職業發展規劃、職稱評定競爭、薪資待遇提升以及職業健康保障等方面,存在持續性焦慮情緒。與此同時,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迭代與廣泛應用,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産生顛覆性衝擊,致使教師對自身職業定位、教學方法革新以及專業發展路徑産生深度困惑與強烈的危機感。
中國教師報:在社會輿論上,教師和學校很容易成為社會情緒的宣泄口,這使得教師在開展工作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您認為,社會認知存在哪些誤區加劇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彭凱平:我們的社會對教師賦予了很高的尊重——天地君親師,同時也賦予了很高的期待。這種期待我認為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認知的誤區。
第一個期待是教師無時不在。教師也只是一個職業,同樣有工作時長的要求,這一點許多校長都沒有意識到。因此,在8小時以外還要求教師去工作,這是不公平的。甚至人們還用“蠟炬成灰淚始幹”等意象形容教師,忽視教師作為“職業人”的合法權益。這從本質上是對《勞動法》的背離。
第二個期待是無所不能。教師不僅要包攬學生的學業、身體健康、心理疏導,甚至還要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進行規劃。這些都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範疇。
第三個期待是無所不知。家長常在自身專業領域質疑教師,忽視了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其實教師只要把本職工作做好就夠了。因此,我覺得回歸專業精神很重要。
02育己:讓問題變優勢
中國教師報:目前,青少年心理問題低齡化趨勢顯著,教師需要同時應對學生心理問題和自身職業壓力。您認為,教師該如何平衡“育人”與“育己”的雙重角色?
彭凱平:教師要為自己建立三重防護機制。
一是學會自我關懷。教師要從保護自己開始,如果連自己都活得不開心,怎麼讓學生開心,連自己都不健康,怎麼讓學生健康。當飛機上出現緊急事故,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在強調——“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所以,保護好自己才能真正地保護他人。古人常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自己都不能獨善,怎麼去兼濟天下呢?
二是尋找自我完善的方法。教師可以去學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掌握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技巧和方法。美國心理學家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情緒顆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個體識別、區分和描述具體情緒體驗的精細程度。你如果能夠把情緒分辨得清清楚楚,就容易去應對,也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援、關懷和幫助。反之,如果你無法描述,只説我今天很難受,説不出具體的感覺,也分不清是因為抑鬱、焦慮、嫉妒、憤怒還是其他原因,你就很難去調節自己的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學心理學,尤其是積極心理學。它是關心人的、以人為本的。
三是學會自我超越。超越,就是指不受具體事情的影響。破除內卷最好的方法是外卷——不在這個圈子裏跟大家互相競爭,而是去提升自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肯定是過不去的,所以教師可以嘗試超越自我、走出舒適圈、學習新的技能、見一些新的朋友、嘗試新事物,提升核心競爭力,擺脫同質化競爭的焦慮。
中國教師報:積極心理學裏有沒有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能夠幫助教師調整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彭凱平:針對負面情緒的調整,我提出了“八正法”。
一是深呼吸。當我們慢慢把氣吸進來的時候,就抑制了交感神經的亢奮,進入到一種輕鬆、平靜的狀態。
二是聞香。嗅覺是人類情緒反應最快的一個感官,中國人講究君子配香,就是因為香氣能讓我們開心。
三是撫摸身體。我們可以通過撫摸膻中穴、肚子或者拍手鼓掌等方式讓情緒得到緩解,也可以通過和其他人握握手、拍拍肩、互相擁抱等方式緩解沉悶的氣氛。
四是抬頭挺胸。這不僅僅是一種身體姿態,更是一種對情緒産生積極影響的心理暗示。抬頭挺胸能夠打開迷走神經,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超越自我、心胸豁達的愉悅體驗。
五是運動。當我們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或者有困難有挑戰的時候,就要給自己找個事情做,做什麼不重要,動起來就行,千萬別宅在家裏、躺在床上。
六是正念。我們把意念集中在某一處,放下當時的執念,許多身心狀況都能得到改善。
七是傾訴。當我們有負面情緒時,找一個人進行30分鐘以上的深度交流對改變心情很有幫助。
八是寫作。寫作的時候理性上升、感性下降,可以讓自己從情緒的奴隸變成智慧的主人。
這些方法特別簡單,教師都可以嘗試去做。比如,在特別著急的時候教師可以練3分鐘的深呼吸,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或者做一段時間的冥想,或者去看看書、讀讀唐詩宋詞、唱唱歌、聽聽音樂,只要將注意力轉移一會兒就好。
中國教師報:當教師受到職業認同與職業倦怠等心理問題的困擾時,該如何應對呢?
彭凱平:負面情緒反應最快,所以當你聞到一個不好的味道、聽到一個刺耳的消息、感覺自己被不公平對待時,立馬會産生負面情緒,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這時候“八正法”可以作為我們的第一道防線,你要避免負面情緒持續太久。一時的不開心很正常,甚至是一種積極力量,因為當你感到不公平、感到憤怒的時候,你就會去抗爭了。雖然負面情緒有特別好的保護、激勵、行動作用,但是臨床上我們要求負面情緒不能持續超過兩周,否則就會成為心理問題。
因此,當長時間陷於負面情緒時,你要學會轉移,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構築第二道防線,為此我提出了“五施法”——顏施、身施、言施、心施、眼施。教師可以通過笑、談心、運動和幫助他人,以及慧眼禪心去發現生命的意義,調整負面情緒。當然人存在的一個特點是有意義感,所以探尋生命意義感是第三道防線。這就是如何讓自己從消極變積極、把心理問題轉化成心理優勢的一個思路歷程。
中國教師報:您經常講心理韌性的重要性,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增強自身的心理韌性呢?
彭凱平:培養心理韌性有6種方法。
一是通過鍛鍊間接提高心理韌性。體育鍛鍊看起來是練身體,其實練的是心理。比如,冬泳對於年輕人來講,身體上的寒冷是扛得住的,但能否堅持去做,磨煉的就是心理。我們發現,身體好的人心理韌性一般比較強,經常生病的人就容易一蹶不振、抑鬱。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鍛鍊自己的身體來鍛鍊自己的心理韌性。
二是自我挑戰。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指出,自控力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心理力量,但也是會消耗的。因此,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資源非常有限,我們要經常進行自我挑戰的練習,與練身體一樣,給自己找一些小麻煩,堅持去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堅持到最後就能提升心理韌性了。
三是正念冥想。出家人能夠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是因為他們天天做冥想,這對提升心理韌性有很大的作用。
四是建立有效的社會聯繫。有時不是因為我行,而是大家都支援、關心、照顧我。不要再説“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性是成全彼此。你對人好,當你有難處的時候,別人也會幫你,從而形成一個社會保護網路。所以多做善事、照顧他人也是提升心理韌性的方法。
五是有效的休息。有效休息才能保持身心的愉悅。人在開心的時候遇到麻煩,可以扛得住;人在不開心的時候一遇到麻煩就容易崩潰,一句玩笑都能讓你立馬發飆。所以説,保持積極心態特別重要。
六是自我效能感。一般來講,當你覺得自己能行、能做時,可以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因此,面對困難時,你只要努力堅持就能完成。
03支援:構建積極文化生態
中國教師報:浙江黃岩永寧幸福科學館是全球第一個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打造的城市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用來疏導社會情緒。學校是否可以借鑒這個模式去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呢?
彭凱平: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四項行動來疏解教師心理壓力。
一是倡導積極文化。摒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文化——評比、排名、獎金都按照短期績效或硬杠條款來評定,忽視教育的長期性、協作性和人文性,這讓教師很難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相反,以人為本、辯證靈活的政策導向,人際互助、組織關懷的現代管理制度,以及詩、書、禮、樂等傳統文藝活動,均有助於營造一種積極的組織文化。有人做了研究,強調狼性競爭的公司一兩年內因為拼命有可能成功,但長久不了;倡導積極文化的公司,一兩年內看不出差別,但5年後更容易勝出。因此,學校應該提倡積極文化,講積極的事,多鼓勵、支援、關懷、欣賞、成全教師。
二是建設幸福空間。學校可以設置一些專屬的放鬆場所,擺放一些綠植、香薰、積極心理學的書籍,讓教師在那裏打坐、冥想、談心、聞香、讀書、聽音樂……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落,也能幫助教師補充好能量再去迎接挑戰。
三是改變溝通方式。學校可以引入“成長性思維”對話模式,用“可以更好”替代批評指責,營造包容的改進氛圍,改變以往下命令、下指標、喊口號的溝通方式。這種有變化、“未來會更好”的期待對緩解教師心理壓力很重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無需搜尋問題,恰恰相反,唯有勇於直面困境、攻克難關,並切實補足自身短板,方能實現實質性的成長與蛻變。
四是引進員工幫助計劃。學校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心理教師隊伍,不僅要照顧學生,還要照顧教師的心理健康。這可以分成不同級別:一是全員參與。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幫助,握握手、拍拍肩膀、喝喝茶、聊聊天,不需要開導什麼,只要做到陪伴支援就可以了。二是專業參與,學校要有一些專業的諮詢師、指導師。三是設立心理副校長崗位,聘請心理學專業人士來做,將防範意識變成幫助意識、成全意識。
中國教師報:您認為心理健康是城市健康的核心要素,並提出了一套科學的城市心理健康指標體系,學校是否可以參考這些指標設計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彭凱平:當然可以。學校可以參考我提出的城市心理健康指標:
一是社會心理服務指標,包括心理諮詢室建成率、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覆蓋率、心理門診的精神專科建設率。
二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率,學校可利用自評量表(如貝克抑鬱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對教師進行初步篩選。
三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學校可調查教師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通勤時間,了解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實際狀況,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和彈性工作制度。
四是環境的舒適度。學校可以通過優化校園環境,如增加綠地比例、改善衛生環境、營造安靜的工作空間等,來改善教師的情緒狀態。
五是社會支援網路的強度。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力量、社會的力量讓他們參與學校教學並提供各種資源。
六是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度。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往往被忽視或存在污名化,導致許多人不知道應該到哪尋求幫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助於改變這種狀況。
七是主觀幸福感。學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談心等方式了解教師的生活品質、收入滿意度、社會關係、個人目標實現等問題,並及時疏導教師的心理困惑。
中國教師報:AI的發展是否可以助力教師心理健康管理?又會為教師帶來哪些問題?
彭凱平:AI的監測技術比傳統的問卷調查更加動態、更加穩定,當教師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時,AI可以及時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也可以提供陪伴和心理諮詢。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這種技術依賴。
一是資訊超載,內容太多讓人不知所措;二是資訊繭房,只關注某一類的資訊,聽不到不同意見和綜合反映;三是資訊扭曲,網上的資訊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這需要我們保持獨立的思考;四是科技干擾,科技會干擾我們正常的生活,如睡覺、吃飯、人際關係、思維認知、情緒等。
04警惕:心理問題過度標簽化
中國教師報:無論教師還是學生,一旦被打上“某某症”的標簽,就會讓周圍的人避之唯恐不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學校該如何防範心理健康教育過度標簽化傾向?
彭凱平:一個是防止病理化。許多人感到困惑、焦慮、情緒失控並不意味著他們生病了。大部分人的“心理問題”並不是臨床意義上的精神疾病,很多問題都是可以自愈的。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以“疾病模型”來看待情緒困擾。遇到有情緒問題的人就打上“某某症”的標簽,甚至送去醫院治療,這是不科學的。
二是防止生理化。不要把人的所有問題都當作一種生理問題,有時它只是一個思想認知的問題或情感問題。三是防止污名化。許多人認為心理問題一旦出現就會跟他一輩子、治不好了,這是很大的一個誤解。經過黑暗的人更懂得光明的珍貴。那些有過嚴重心理問題的人,將來或許比其他人更抗壓耐磨。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改革,要走積極心理學的路,不能只走臨床的路,現在有一些人學的是精神分析、認知療法,把人看成有病的人,其實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大多數人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有病的人也可以自我痊癒,積極心理學就是要幫助他們自我痊癒。
結語
教師心理健康的破局,需要社會從“高期待”轉向“強支援”,通過制度設計、文化革新與技術賦能,構建“教師先被守護,方能守護學生”的良性迴圈。這需要制度設計的智慧,更需要整個社會認知範式的根本轉變。(原標題:對話彭凱平:誰來守護教師的“心”)
心理百科 | 你是高功能焦慮人群中的一員嗎?2025-08-03
守護青春生命:心理熱線中的青少年危機干預2025-08-03
新聞解讀 | 囤積障礙——一個被長期忽視的老年人心理危機2025-08-03
為爭唯一入職資格展開心理戰 《六個説謊的大學生》上海首演2025-08-03
心理中國論壇 | “一生一策”的心理健康檔案怎麼建2025-08-03
心理中國大講堂7月5日回放:解密孩子的"問題行為" 尋找解決之道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