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瓜年华是什么意思
發佈時間:2025-08-03 14:38:21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趙洪雅 | 責任編輯:楊俊康編前語:近日,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趙洪雅著《嘆為觀紙:中國古紙的傳説與歷史》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字裏行間重塑人們對紙張的日常印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令人“嘆為觀紙”的世界。中國網轉載作者前言,以饗讀者。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首,它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文化進程。那些沉重的青銅和巨石,昂貴的縑帛和皮革,質脆易折的竹木簡、樺樹皮和莎草紙,在紙張出現後逐漸沉寂于歷史長河,唯有輕薄便攜、物美價廉的紙張成為世界範圍內最普遍、最通用的書寫載體,也成為人類文明傳承和傳播最重要的物質形式之一。
中國古人創造的植物纖維紙起源於西漢;東漢蔡倫改進“蔡侯紙”,紙張的性能和造紙工藝大為提高;漢末魏晉時,紙張作為文房用具逐漸普及;到南北朝時期,許多我們熟悉的日用品也加入了紙製品的陣營;至唐宋時期,中國的各色紙種爭奇鬥艷、品質精良,紙製品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已然成為世界之最。誠如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言,“萬卷百家基從此起”,不僅中華文明璀璨輝煌的智慧結晶在紙上譜寫出恢宏的篇章,就連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也都離不開紙的身影—中國絲毫不愧於兩千餘年來“紙張大國”的歷史地位。
在這段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紙張是如何起源、發展和普及的?這其中有哪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在看似紛繁複雜的紙張演進史中,有哪些主線脈絡可尋?回答這些問題是本書寫作的初衷。同時,筆者也希望能在枯燥繁冗的“故紙堆”中,將最為鮮亮、精彩和動人心弦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使讀者能夠輕鬆愜意地漫遊兩千餘年的紙張之旅,進入這個令人目眩神迷、嘆為觀止的紙張的世界。
關於紙史研究,我國前輩學者如潘吉星、王菊華、錢存訓等已從中國古紙的起源、工藝、應用、對外傳播、歷史文化等多個角度做了全景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出土古紙樣本的增多、科學檢驗技術的進步和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外紙史研究又進一步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傳統的史學、文獻學和考古學基礎上,新近研究又將古文字學、文本學,乃至統計學、田野考察等科研方法融入其中,再加之顯微分析、纖維鑒別等技術手段的輔助,使得20世紀紙史研究的視野顯著拓展,並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部分舊有的學術結論,學術氣象隨之煥然一新。本書在全面吸收既往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盡可能將新的科研論斷呈現給讀者,同時,適當規避學術界尚存爭議、難下論斷的部分議題,盡可能客觀中允地為公眾普及中國古紙的歷史文化知識。
本書的第一部分“積厚流光”,介紹了紙張起源、發明的歷史,以及紙張替代縑帛和竹木簡,成為通用書寫載體的演進過程;第二部分“經世濟民”,介紹了紙張對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和經濟貿易的深刻影響;第三部分“走向世界”,介紹了紙張和造紙術向東、西方傳播的歷史過程。紙張的歷史深厚博大,牽涉頗廣,未免流於繁雜破碎,書中關於工藝技術、各色紙種等方面皆不能盡作詳論,但擇其大要,挂一漏萬,闡釋紙張演進的一鱗片爪,俾讀者借此入門讀物窺見中國古紙之概略,激發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